是的,我是一名独立的日本旅行定制人 | 关于我们
一
“你并没有生活在日本,为什么对日本旅游那么了解?”
这是一个常规问题。
值得反问的是,生活在上海的人,就知道四川北路的历史吗?再者,他就一定知道,大壶春的生煎,其实因为用的发酵面所以皮厚吗?
2015年,接到这个公号读者的第一个付费“旅行定制”单,一开始,我并不能确定,这是否是一个值得一直做下去的工作,还是一个临时兼职。
“我不知道。”
在那些充满不确定的日子里,我往往这样回答。
至今,这已是我的第五个旅行定制工作年,经手了近200件旅行定制委托,思考过未成年人独自旅行的风险;还纠结于,如何让70岁的老先生,尽量少走路,却仍能尽兴游玩,甚至,循循善诱一名“五零”后长辈,远在异国他乡如何使用谷歌地图找到必经的车站。
“为什么旅行?为什么是日本?为什么定制?”
每一次的定制委托问对方时,我都要同时问自己一遍,答案也变得越来越清晰。所谓“价值”,是使用出来的,这个无中生有的“定制”存在感,一日比一日强烈,想做的事情堆积在记事簿上,越积越多。
“你是做什么工作的?”
直到某一天被人发问后,我开始自然的回复说:“我是帮人做旅行计划的,也包括落实预定的内容。”
“是的,我是一个独立工作的日本旅行定制人。”
这句话终于开始不再拗口的当下,我确认它是值得一直做下去的,所以,我决定来写写——“关于我们”。
二
在成为这样一个“定制人”之前,大概有七八年的岁月,我的日常是在上海徐汇区的写字楼度过的。
我曾是一名国际金融架构咨询师,因为各种海外生意、家事烦恼而求询我的客户大有来头。有些身家上亿的,一顿奢华的晚餐,甚至比很多人一年收入还多,但有一天我突然厌倦了这样的存方式。
我想换一种自己乐意的活法。
想去日本的人有很多种,除了我曾经的那些商务往来的富人,更多的人,只是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。其中又有那么一种,平时忙到连做旅行计划的时间都没有,但他们又会说:
“希望旅行的每一天,都能很有意义。”
旅行的每一天?这些人,其实是对自己生命的每一天,都很认真、要负责任的家伙吧?
“我信任你的专业性。”他们对我说了与那些超级富豪类似的话。
在短短30分钟语音沟通后,就能判断我的专业素质的,嗯,好的,我也很佩服你的判断力。
因为这些家伙的判断和专业上的惺惺相惜,我就不再服务那些超级富豪了,然后开始了人生一次重大的转折——我更乐意于将自己的咨询专业,以及信息情报收集上的多年经验,用来服务于这些家伙,我的定制旅行冒险就是这样开始了。
365日,一天八小时,上千小时,不间断地接触着日本旅行相关的资讯。
从第一次用了50小时给自己安排日本旅行计划,到最近,说走就走,带着布丁先生去挤日本黄金周,还能从已经满房的城市找出一间;读日百本计划的书目数字,大约已超过一倍更多;
市面上与日本文化有关的书,能读即读;能找到的纪录片,能看即看。
除“警察局”外,游客能接触到的日本几乎所有类型的服务机构,海陆空各类交通工具;从便利店,路边摊吃到米其林;从200元—2000元/人/一晚的住宿,西式的,日式的,大酒店,小旅馆,日本开的民宿,中国人开的民宿……
这都是特意安排给自己的经历,只有一个想法,就是在我能想到的范围内,尽量的收集情报,并反馈服务于这些“信任你的专业性”的家伙们。
三
再说说这个公号吧。从微信有菜单栏的时候,它就有一个“自助必备”,那是个“一贴攻略日本”的索引本。
“你不需要把自助攻略写的那么详细,你毕竟是靠这个糊口的。”
有个旁友提醒过我。
但我还是愿意把这个索引本一直完善下去,找特价,避人潮的技巧经验,以及各地的特别之处,并及时地跟更多需要它们的人分享。
去年更新了“365天不重样的日本”,以及每个月的季节特色,方便对照出行时间,激发旅行灵感。
毕竟,最初写这个公号目的,就是为了与朋友们分享自己的日本旅行见闻,以及自己发现的日本旅行资讯情报。
旅行"功课"是最简单的信息搜索,做攻略也就是将搜索到的信息,根据自己的偏好,以及旅行约束条件,譬如天数,季节,筛选整合。
“如果旅行定制服务需求,只是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出现的暂时业务,那我希望可以为这个行业的消失添砖加瓦。”
当时,我这样回复了那个为我担心的旁友。
至于为什么还坚持做旅行定制到了今天?
或者说,它为什么这么多年后,还没有消失?反而大有成为一个独立工种的趋势?
答案是:专业分工。
倾听需求、挖掘约束条件、配对资源、路径优化,我喜欢执行这个过程。旅行规划跟商业计划并没有什么不同,谋求的——无疑都是“投入产出回报最佳”。
“如果你觉着,这样安排对我是最优的选择,你就这样排。”那些表示信任我专业的家伙,还喜欢说这样一句话。
对旅行效果的最优评估判断,也将是人类最后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工作吗?
未必。
旅行体验的优化中,感性成分的偏好极难量化之外,供给一侧,比如,特色旅宿,餐厅,活动的动态增减、季节天气,阴晴朝夕对体验感影响等等,人类用一瞬间凭经验判断的比较优化,依旧是公式还套用不来的智慧。
于是,套不来的智慧就成了:“专业”。
人类社会,乃至任何物种的社群组织之所以存在的理由,也就是这个了吧。
四
很多人恐怕没有想到,“阿布”其实不是我一个人,而是我和我先生两人笔名的合称。
我叫安娜,他叫布丁,安娜(A)和布丁(BU)在一起就是阿布。
布丁是一名从业十数年的职业记者,最近出版了一本调查多年的书,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客户端,推送了4篇有关他的书内容,阅读量超过300万人。
不过呢?这个布丁,也已经快被我们这个号完全收编了。
从今年三月开始,布丁的更多工作重心,已落在了“阿布旅行手记"微信公号上,成了一名公号”小编“。
不仅仅是编辑的工作,其实布丁已在悄悄试水更多内容,年初更新的”跨年夜在东京丢失护照,如何黑在日本的囧途“,就是他跟他一位老友聊出来的故事。
后来又通过真实的采访取材,为大家提供了”谈谈那些日本买房的坑”、”日本滑雪和国内感受区别”等等,来自阿布在日本的朋友亲历一手经验分享。
接下来,还会有要米其林餐厅就餐体验、拉人力车,打猎……等等,更多深度有趣的“口述故事”。
我们相信,在所有的资讯中,一手资料永远是最重要的,这是专业信息存在的价值。
在那些个人旅行经历与偏好面前,更多同龄人的肯定和经过同好验证的细节分享,更能呈现出旅行的精彩丰富一面。
况且,来自一手的宝贵经验,也更能让我寻找到一种更精准的旅行推荐方式。
所以当我完成100个定制案例后,我就动过想写“我与我的101个客人的故事”的脑筋,这就是“行在日本”的初始,但一直苦于没有人手。
那时我就给布丁说,你不妨考虑下专门来为我写公号,还做什么新闻,你周围的那些新闻好手,早转行了。
没想到他一句话把我噎了回去。他说:
“你总得让我对自己这十几年的职业生涯有个交代吧。”
于是,口述故事难产了好多年,但那本国家通讯社推送了好几次的“新书"却诞生了。
五
说到了阿布旅行手记小编的新书,也就说到了我们的生活。
因为这份“定制旅行师”的冒险,四年前,我们得以有条件搬到了上海郊区的乡下。我在家做我喜欢做的旅行定制,布丁同学绝大多数时间还是在外采访调查。
摄影自:我们乡下的家
2016年,搬入租住的这处房子时,很会拍照的旁友Jovi,
给我们留一下了这组当时刚收拾好的屋内印象。
布丁那本书——《无问城乡:上海松江改革田野调查纪实》,也就是他这么多年调查的成果。
他说要给自己交代的书,在出版前其实我几乎没看过,没时间是主因,此外,也是对田野调查没太大兴致。但这个月,我抽出时间看完了,并且,我可以负责任地说:他的确给了自己一个交代。
很少阅读时政纪实调查书籍的我,从开始看就感觉停不住,就像看电影那样一幕幕,直至看完,中间还被打动了好无数次,心跳多跳了好几拍。
这本书某种程度上,也应该也算是阿布旅行手记的产品,如果没有这个公号,没有乡下的生活,没有公号的读者们;以及信任为我们,将行程交付给我,支持我们生活费用的各位,情况又会变得如何呢?
重要的事情发生后,再想起来,就仿佛,宿命。
那本书的封面,布丁和一个软件工程师老朋友折腾了一个多月,业余设计的——从猿猴到人,再到卫星火箭、DNA等代表人类发展重大节点的64张图,就是他在书里试图讲述的故事。
它无所不包,甚至于像我这种独立的旅行定制,也不过是书里人类分工细化后的一个小门类。
”什么时候中国的城乡旅游,能和日本一样?“
“贸易战对食品价格,乃至我们生活会有什么影响?中国人又该怎么办?“
……
这些不断出现在我脑海前景视窗上的疑问,在布丁的书中,多多少少找到了更有希望的思考方向。
更让我意外的是,阿布旅行手记小编的这本小册子,上架第一周竟在网上被抢购一空,京东半天售罄,淘宝也只撑了一天。
长按二维码:填写快递单号
举贤不避亲,这既是我们“专业旅行定制方案”之外,另一个值得推荐产品;未雨绸缪为想要读到它的人预留一部分,也是必须的。
我们在微店上架了20份”阿布盒子”,内装《无问城乡》签名版新书一本。
对这本书感兴趣或者想要“作者签名版”的各位:
可以点击阅读原文,直接下单
或添加安娜的个人微信号:abyanna
联系具体需求
真心 谢谢你们的支持
/ 摄影 BY Jovi
- END-
旅行 / 分享 / 生活